广西高校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重点实验室简介

作者: 时间:2025-09-17 点击数:

广西高校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重点实验室依据广西壮族自治区高校重点实验室建设规划获批立项,其前身为桂林理工大学2014年设立的校级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重点实验室,2022年在该校机械工程学科相关科研平台基础上整合组建,正式获批为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领域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及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实验室围绕机械装备可持续设计与制造、智能控制与决策优化技术、制造过程检测与传感技术3个核心研究方向,聚焦解决先进制造领域中机械装备绿色设计、工业智能控制、制造过程传感检测等关键科学问题与技术瓶颈,旨在突破制约广西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技术障碍,为区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关键技术支撑与人才保障。

广西高校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重点实验室拥有一支学术水平高、人员结构稳定、年龄与知识结构合理、创新能力突出的核心研究团队。现有固定研究人员40人,职称结构如下:正高职称16人(含教授12人、正高级工程师3人、正高级实验师1人),副高职称20人(含副教授15人、高级工程师1人、高级实验师4人),中级职称4人(均为讲师);其中31人具有博士学位,团队内集聚广西“千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育计划”人才5人、广西高校优秀人才1人、桂林理工大学屏风学者4人等高层次人才。在2022年7月31日至2025年8月1日的建设期内,实验室科研产出与成果转化成效显著,具体如下:

(1)科研立项与经费:累计承担科研项目108项,构建起国家级、省部级、厅局级及横向合作项目协同推进的科研体系。其中,国家级项目7项(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科学基金项目,获批经费225万元);省部级项目17项(含广西科技计划重点研发计划、面上项目等,获批经费429.8万元);厅局级项目10项(获批经费78万元);横向合作项目74项(合同经费925.36万元),总科研经费达1658.16万元。横向合作项目紧密对接区域产业需求,为技术成果转化奠定基础。

(2)科研成果与奖励:发表学术论文203篇,其中SCI/EI检索收录135篇(含《IEEE Transactions》系列、《Journal of Real-Time Image Processing》等国际知名期刊论文)、中文核心期刊收录65篇、其他类型论文3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获授权国内发明专利51项、软件著作权75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级、省部级及行业重要奖励6项,包括1项第二十三届中国专利金奖、1项广西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广西高等教育成果奖二等奖、1项广西标准化协会高质量团体标准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3)成果转化与应用:通过技术转让、专利许可等方式实现23项科研成果转化,技术转移合同总金额51.3万元;相关成果产业化应用后产生直接经济效益逾800万元。其中,“五复合橡胶挤出机头”技术打破国外技术垄断,“高性能子午线轮胎关键挤出技术装备”全球同类产品出货量位列第一,两项技术均来自实验室核心专利与横向合作项目成果,充分体现技术创新对产业升级的支撑作用。

广西高校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重点实验室设实验室主任1名、学术委员会主任1名。实验室主任为钟志贤教授(工学博士),现任桂林理工大学机械与控制工程学院院长,兼任中国振动工程学会转子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广西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等职;学术委员会主任为段吉安教授(工学博士),现任高性能复杂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等职。学术委员会由区内外先进制造领域知名专家组成,主要在实验室研究方向规划、科研课题评审、学术成果评估等方面履行指导职责,为实验室学术水平提升提供权威支撑。

实验室科研与实验用房集中布局于桂林理工大学雁山校区教八栋,总面积达8828.00㎡,已投入建设经费1076.95万元用于仪器设备购置与实验场地改造。目前配备一批先进仪器设备,其中5万元以上仪器设备总值达2839.28万元,关键设备包括车铣复合加工中心、五轴五联动加工中心、六自由度并联机器人系统、数控激光切割机床、快速成型机、工业级专业3D打印机、信号测试分析系统、综合型三维扫描系统等,可覆盖机械装备可持续设计与制造、智能控制与决策优化技术、制造过程检测与传感技术三大研究方向,能够满足复杂精密零件加工、自动化装备研发、制造过程精密测量与传感检测等核心实验需求。实验室建立“专人维护、专管公用、开放运行”的仪器设备管理机制,通过网络预约平台实现设备开放共享,5万元以上仪器设备年均使用率超95%;设备共享不仅服务实验室内部科研工作,为校内外科研团队、区域制造企业提供技术检测与试验服务,有效提升科研资源利用效率。

一、组织架构

(一)管理人员

主  任:钟志贤

副主任:周凯红

(二)实验室主任简介

钟志贤,工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桂林理工大学机械与控制工程学院院长、广西高校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振动工程学会转子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广西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广西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

长期聚焦电磁悬浮及控制技术、旋转机械故障诊断领域研究,科研积累深厚。已主持完成国家级、省部级及横向合作项目多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动电磁轴承-柔性裂纹转子系统动力学建模及裂纹转子系统的动力学特性研究”、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动电磁轴承-转子系统中转子裂纹故障的动力特性研究”,以及与浙江大学合作的“车用电子助力制动装置机械机构研制”、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722研究所合作的“甚低频多电平放大谐波抑制机理与验证”、与华能电力线路器材有限责任公司合作的“电力金具产品U型环产品冲弯定位工装的开发”3项横向技术开发项目;目前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在研项目“建筑垃圾定向分类预处理技术和装备研究与工程示范”及2项广西自然科学基金在研项目。学术成果丰硕,近五年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4篇,其中16篇被SCI/EI检索收录,代表性成果包括《新型径向混合磁轴承的解耦设计与分析》、《Design and Cosimulation of Twelve-Pole Heteropolar Radial Hybrid Magnetic Bearing》,相关成果在电磁悬浮装备研发、旋转机械故障诊断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作为广西高校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钟志贤教授全面统筹实验室建设与发展,具体职责体现为:一是牵头明确机械装备可持续设计与制造、智能控制与决策优化技术、制造过程检测与传感技术三大核心研究方向,奠定实验室发展定位;二是组织团队申报各级科研项目,整合科研资源;三是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与产学研协同合作,对接区域产业需求;四是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年均主办“先进制造与智能控制”主题国际学术会议1次、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讲学5人次。通过系统管理,推动实验室建设成为广西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与技术创新高地。

(三)学术委员会主任简介

段吉安,现任中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高性能复杂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兼任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教育部第七届科技委学部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机械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微纳米技术分会委员。

长期聚焦光电子器件耦合焊接制造技术、超快激光制造技术领域研究,主持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光电器件超精密焊接封装技术与装备”,以及原国家973计划、原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重大科研课题10余项。围绕光电子器件自动化制造需求,自主研发阵列光电子器件、同轴型光电子器件、蝶形光电子器件及光纤器件的自动化耦合封装工艺与专用设备,相关技术填补国内空白,攻克多类型光电子器件高性能自动化制造的核心技术难题,技术成果已应用于国内光电子器件制造企业,支撑5G通信光模块、光纤传感器件等领域的产业化升级。

科研成果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湖南省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湖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近五年在领域内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检索论文80余篇、EI检索论文2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

(四)学术委员会

实验室设学术委员会作为学术决策与咨询核心机构,学术委员会成员由重点实验室骨干成员和外聘客座教授组成,汇聚领域内资深专家,形成高水平团队,为学术发展提供权威指导,将履行学术审议、科研指导等职能,助力实验室打造区域创新平台。本届任期三年,具体任职信息如表1所示:

表1 广西高校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任职表

职务

姓名

职称

专业

工作单位

主任

段吉安

教授

超快激光制造技术

中南大学

副主任

那靖

教授

非线性系统控制

昆明理工大学

委员

张小刚

教授

复杂系统智能控制

湖南大学

冯彦洪

教授

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技术

华南理工大学

孔武斌

教授

高效高密度驱动控制器

华中科技大学

周青华

教授

空间智能机器人卫星

四川大学

张烈平

教授

机器人控制技术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贺德强

教授

轨道交通车辆与故障诊断

广西大学

唐荣江

教授

整车智能节油与热管理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朱万旭

教授

建筑结构拉索及加固材料

桂林理工大学

黄传锦

高级工程师

机械制造与增材制造

桂林橡胶设计院有限公司


(五)团队成员

实验室主任及学术带头人(课题组长)共有4人,分属三个方向:机械装备可持续设计与制造1人、智能控制与决策优化技术2人、制造过程检测与传感技术1人;学术骨干共20人,分属三个方向:机械装备可持续设计与制造6人、智能控制与决策优化技术6人、制造过程检测与传感技术8人,构成实验室科研工作的核心引领力量。

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40人,其中正高职称16人、副高职称20人、讲师4人,具有博士学位者31人。队伍涵盖三个主要研究方向:

(1)机械装备可持续设计与制造:研究人员12人,含教授5人、正高级实验师1人,正高级工程师1人,高级工程师1人,副教授4人,讲师1人,具有博士学位者10人;详情如表2所示。

表2 研究方向1:机械装备可持续设计与制造(12人)

序号

姓名

职称

固定人员或流动人员

备注

1

周凯红

教授

固定人员

学术带头人

2

陈良骥

教授

固定人员

学术骨干

3

潘家芳

正高级工程师

固定人员

学术骨干

4

朱继元

教授

固定人员

学术骨干

5

雷军乐

教授

固定人员

学术骨干

6

王海雄

副教授

固定人员

普通成员

7

孙宝福

副教授

固定人员

学术骨干

8

严天祥

正高级实验师

固定人员

学术骨干

9

赵庆娟

副教授

固定人员

普通成员

10

曹卫华

副教授

固定人员

普通成员

11

钟丽平

讲师

固定人员

新增成员

12

沈中华

高级工程师

固定人员

新增成员

(2)智能控制与决策优化技术:研究人员14人,含教授4人、正高级工程师1人,高级实验师2人,副教授5人,讲师2人,具有博士学位者12人;详情如表3所示。

表3 研究方向2:机械装备可持续设计与制造(14人)

序号

姓名

职称

固定人员或流动人员

备注

1

钟志贤

教授

固定人员

实验室主任

2

刘电霆

教授

固定人员

学术带头人

3

程加堂

教授

固定人员

学术骨干

4

黄发国

正高级工程师

固定人员

学术骨干

5

易怀安

教授

固定人员

学术骨干

6

黄鹏

副教授

固定人员

学术骨干

7

孙金超

副教授

固定人员

普通成员

8

周卢婧

副教授

固定人员

普通成员

9

苗富青

讲师

固定人员

学术骨干

10

王一光

副教授

固定人员

新增成员

11

陈辉庆

高级实验师

固定人员

新增成员

12

苏丽云

讲师

固定人员

新增成员

13

张声岚

高级实验师

固定人员

学术骨干

14

孙旋

副教授

固定人员

新增成员

(3)制造过程检测与传感技术:研究人员13人,含教授4人、副教授6人,正高级工程师1人,高级实验师2人,讲师1人,具有博士学位者9人;详情如表4所示。

表4 研究方向3:机械装备可持续设计与制造(13人)

序号

姓名

职称

固定人员或流动人员

备注

1

张烈平

教授

固定人员

学术带头人

2

刘姣娣

教授

固定人员

学术骨干

3

陈明霞

正高级工程师

固定人员

学术骨干

4

秦建华

教授

固定人员

学术骨干

5

李海侠

教授

固定人员

学术骨干

6

石荣亮

副教授

固定人员

学术骨干

7

梁勇

副教授

固定人员

普通成员

8

王文成

高级实验师

固定人员

普通成员

9

周祥

高级实验师

固定人员

学术骨干

10

吴东

副教授

固定人员

学术骨干

11

于雁南

副教授

固定人员

学术骨干

12

任亚明

副教授

固定人员

新增成员

13

李尚霖

讲师

固定人员

新增成员

14

张瑞芳

副教授

固定人员

新增成员



二、研究方向


广西高校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重点实验室致力于攻克先进制造领域的关键技术难题,为广西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坚实支撑,如图3所示。主要研究方向为:

(1)机械装备可持续设计与制造;

(2)智能控制与决策优化技术;

(3)制造过程检测与传感技术。

图3 研究方向示意图

(一)研究方向一:机械装备可持续设计与制造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设计与评价研究。主要包括全寿命周期内,机械装备部件老化或物理、机械性能变化分析等研究;机械装备全寿命周期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废旧机电产品循环利用决策理论及方法研究等;

(2)绿色制造与快速成型工艺技术研究。主要包括绿色备料的材料特性和力学性能分析、绿色备料的材料制备等研究;模具加工工艺及辅助机械工艺方法研究;快速成型工艺技术在机械装备绿色制造的应用机理研究;

(3)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研究。主要包括绿色制造和再制造零部件的数字化设计、绿色制造工艺过程的数字化模拟和工艺优化等研究;机械装备的数字化制造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二)研究方向二:智能控制与决策优化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工业过程在线监测和故障诊断技术研究。主要包括工业过程状态监测、控制和故障诊断技术等研究;旋转机械振动控制及故障诊断技术研究;大尺寸变视场视觉测量及其传感器技术研究;机器视觉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在线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2)系统协同和不确定性决策技术研究。主要包括工业过程的网络化协同设计、不确定性处理与优化调度方法,以及制造系统的协作理论、状态判别、不安全因素的识别、消除和适应等研究;机电产品绿色设计中不确定性协调优化平台及应用研究;支持向量机、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等人工智能方法在工业生产过程的节能优化与优化控制的应用等研究。

(3)先进控制与优化技术研究。主要包括多维精密加工工艺、精密成型工艺等的节能优化与精密控制方法研究;工业过程的多层次工艺性能评估和物质在工业过程中能量分布、流动、转换和耗散模型研究;工业装备中网络控制、数字式控制、自适应控制等现代控制理论的应用研究。

(三)研究方向三:制造过程检测与传感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制造过程自动化装置研究。主要包括制造过程建模方法、制造过程分层分布式控制和混合调度方法研究;生产加工过程计算机自动控制的设计、研发及应用研究;废旧设备的再利用过程自动化技术研究。

(2)机电检测与传感技术研究。主要包括生产加工过程机床振动、电机参数、加工噪声等过程参数检测技术研究;无损检测技术和阵列蜗牛检测等技术在产品制造过程中的应用研究;误差测量分析与误差补偿技术研究;机械制造设备的数控技术等研究。

(3)生产环境监测技术研究。主要针对国内外日益增长的检测需求,开展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优化与调度等研究;流程工业排污气体的在线检测技术与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技术和紫外分光光谱测量技术等研究;计算机控制分析仪器及成套装置以及微弱信号检测与处理等研究。

三、平台成果

(一)团队建设

广西高校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重点实验室依托桂林理工大学机械与控制工程学院,已构建起一支学术功底扎实、成员结构稳定、年龄与知识梯度合理、科研创新能力突出的高水平研究团队。实验室围绕机械装备可持续设计与制造、智能控制与决策优化技术、制造过程检测与传感技术三大核心研究方向,与广西智能橡胶装备工程研究中心等政产学研平台协同建设,聚力打造了橡胶装备绿色创新、复杂曲面精密制造、智能检测与传感应用等特色科研攻关团队,形成“平台共建、资源共享、成果共促”的协同发展格局,平台与团队支撑人才培养的机制持续完善,为先进制造与自动化领域科研创新及人才培育提供坚实保障。

目前,实验室拥有一支层次match丰富的人才队伍,其中固定人员40人,涵盖正高职称16人、副高职称20人、中级职称4人,具有博士学位者31人,集聚了一批行业领军与骨干人才。包括广西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人选1人(苏丽云)、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1人(石荣亮)、广西“千骨计划”人选1人(秦建华)、桂林理工大学屏风学者4人(陈良骥、张烈平、秦建华等);多人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机构担任关键职务,如实验室主任钟志贤教授兼任中国振动工程学会转子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广西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广西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刘电霆教授兼任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广西自动化学会常务理事等,团队整体学术影响力与行业认可度显著,为实验室持续开展高水平研究与人才培养奠定了核心基础。

(二)人才培养

建设期内,实验室围绕队伍建设与人才成长制定清晰规划,成效显著:职称晋升方面,累计8人晋升高级职称(吴东、石荣亮、于雁南、任亚明、周卢婧、孙金超、赵庆娟、陈辉庆),5人新增正高职人员(朱继元、严天祥、易怀安、李海侠、雷军乐);人才引进与学历提升方面,引进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南大学等重点院校博士10人(于雁南、任亚明、李尚霖、苏丽云等),其中李尚霖博士发表SCI一区Top论文1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项,苏丽云博士入选2025年广西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石荣亮副教授入选2024年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方面,实验室依托“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及“机械”“电子信息”“能源动力”3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均具备推免资格),强化先进制造领域人才培育。建设期内,累计培养硕士研究生332人,2025年在读硕士111人;2024年新增“能源动力”专业学位硕士点1个,进一步完善学科布局。研究生培养质量突出,学位论文首次学术不端检测通过率100%,双盲评审通过率100%且结果均为良好及以上,硕士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100%。科研能力培育上,近三年研究生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18项,发表论文200余篇(含SCI/EI/ISTP收录130余篇),获授权专利及软件著作权80余项;竞赛成果丰硕,2024年获“兆易创新杯”第十九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国家级三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1项,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广西赛区金奖2项,第十二届“挑战杯”广西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区赛二等奖1项。

本科生培养方面,实验室以“专业筑基+实践强能+竞赛提质”为核心,构建全方位培养体系:依托“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自动化”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强化课程与产业需求对接;以“智能制造工程训练实验教学中心”(自治区级)为实践平台,年均服务学生5238人次,实验教学时长23.59万小时。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与创新实践,近三年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6篇、获授权专利3项,2024年发表高水平论文102篇(外文51篇、中文51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4项;学科竞赛中,2023年获国家级奖项42项、省部级235项,2024年获全国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国家级一等奖7项,竞赛成果稳居区内高校前列。同时,实验室注重学生社会服务能力培养,依托中马合作办学项目(与马来西亚多媒体大学联合培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2024年45名学生通过雅思5.0考试,4名本科生在国际学术会议作报告,有效拓宽国际视野与社会服务能力。

(三)科研成果

建设期内,重点实验室成员科研项目申报与执行成效显著:转入国家级项目相关研究基础支撑的在研课题1项,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科学基金项目7项、广西科技计划项目17项、厅局级项目10项、横向协作项目74项,共计新增科研项目经费1658.16万元,所有项目均按计划推进,部分已完成关键技术突破与成果转化,为实验室开展先进制造与自动化领域基础研究及关键技术攻关提供稳定资金支持。部分承担科研任务,如表5所示。

表5 承担科研任务一览表(部分)

序号

课题名称

编号

负责人

起止时间

类别

经费

(万元)

经费来源

1

混合灭弧气流协同抑制大容量、高能量工频电弧重燃方法研究

52567017

吴东

2026-01-01至2029-12-3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基金

3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2

镁合金表面超疏水功能层的构筑及其防腐耐磨协同防护机制

52565016

朱继元

2026-01-01至2029-12-3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基金

3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3

青贮圆捆机差速式粉碎-卷压机构成捆机理研究

52465026

雷军乐

2025-01-01至2028-12-3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基金

3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4

基于能量重构机理的构网型虚拟同步机并网系统建模、控制与多目标优化方法研究

52467022

石荣亮

2025-01-01至2028-12-3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基金

3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5

柔性瓣膜阀压电泵阀/流体耦合特性与血液高效输运机理研究

52465004

严天祥

2025-01-01至2028-12-3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基金

3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6

复杂曲面五轴CAM/CNC加工刀位轨迹高精控制与生成时的非线性误差相关问题及方法研究

52365062

陈良骥

2024-01-01至2027-12-3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基金

3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7

蔗种平稳运移机理与精准定向投种方法研究

52265028

刘姣娣

2023-01-01至2026-12-3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基金

3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8

绿色安全轮胎关键成型技术装备及产业化

桂科AB24010202

黄发国

2024-05-01至2027-04-30

广西科技计划项目-广西重点研发计划

60

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技术厅

9

应急救援机器人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

2022AA05002

张烈平

2023-01-01至2026-12-31

广西科技计划项目-广西科技重大专项-课题

56

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技术厅

10

智能裁断生产线关键技术研究

H20250269

黄鹏

2025-06-01至2026-12-31

横向项目

272

桂林中昊力创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11

基于无人机飞行平台的风车扇叶避雷回路检测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H20250058

孙宝福

2025-08-18至2027-04-17

横向项目

100

东莞华松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12

无人机任务载荷软硬件研究

H20240309

朱继元

2024-12-18至2025-12-14

横向项目

80

东莞华松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13

光刻纳米运动台的开发

H20240099

朱继元

2024-05-22至2026-11-01

横向项目

50

汉诺精密科技有限公司

14

车身识别建模和洗车缺陷AI识别分析

H20250011

任亚明

2024-10-25至2026-10-25

横向项目

50

西安华飞达信息化技术有限公司


研究成果方面,建设期内重点实验室成员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3篇,其中被SCI、EI收录期刊135篇,中文核心期刊65篇;出版专著3部。申请发明专利70件,获授权发明专利51件、软件著作权75项。部分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如表6所示。以第一单位或核心参与单位获省部级及以上成果奖励5项,详情如表7所示,包括第二十三届中国专利金奖1项、广西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广西标准化协会高质量团体标准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研究成果在橡胶装备、智能检测、农业机械等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技术实现产业化应用,为广西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表6 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一览表(部分)

序号

论文名称

发表/出版时间

发表刊物名称

第一作者

收录类别

论文分区

1

Modeling and Solving the Allocation Problem of Spatiotemporal Crowdsourced Logistics Tasks in Social Manufacturing

2024-12-03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ATIONAL SOCIAL SYSTEMS

刘电霆

SCI

二区

2

Finite-Frequency Fault Estimation and Adaptive  Event-Triggered Fault-Tolerant Consensus for LPV  Multiagent Systems

2024-11-20

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Systems

李尚霖

SCI

一区TOP

3

Small-signal modeling and characteristic comparative analysis for a single grid-connected grid-forming VSG with full-order and second-order

2024-11-05

Engineer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梁传峰

SCI

二区

4

Visual reconstruction of milling workpiece surface topography based on phase shifting and complementary gray code

2024-10-22

Optics and Lasers in Engineering

易怀安

SCI

二区

5

Rapid fabrication of superamphiphobic surface on AZ91D Mg alloys with re-entrant structures

2024-06-26

Surface & Coatings Technology

段源祯

SCI

二区top

6

An integrated method for compensating and correcting nonlinear error in five axis machining utilizing cutter contacting point data

2024-04-16

Scientific Reports

陈良骥

SCI

二区

7

Simulation and modeling of grinding surface topography based on fractional derivatives

2024-03-31

Measurement

易怀安

SCI

二区top

8

One-step preparation of color-tuned surface coatings on magnesium alloy with corrosion resistance

2024-03-05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吴健懋

SCI

二区top

9

Facilely etching of superhydrophobic surface with regular mulriple hierarchical micro-nano structures for crowning wettability

2024-03-01

APPLIED SURFACE SCIENCE

朱继元

SCI

二区top

10

Inverse design and accurate optimization of layered structured seeding mechanism for sugarcane planters

2023-11-30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刘姣娣

SCI

二区

11

In-situ hydrothermal Mg(OH) 2 -SiO2 -Al(OH) 3 composite coatings on AZ91D magnesium alloy with enhanced corrosion properties

2023-08-18

Vacuum

段源祯

SCI

二区

表7 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荣誉一览表

序号

成果名称

成果

完成人

获奖名称、等级

获奖时间

1

五复合橡胶挤出机头

黄发国、潘家芳

第二十三届中国专利金奖

2022年08月

2

高端绿色轮胎关键挤出技术及其装备产业化

黄发国、潘家芳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2023年12月

3

高性能子午线轮胎关键挤出技术装备及产业化

黄发国、潘家芳

广西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23年05月

4

水底地形测绘无人船载单波段LiDAR关键技术及应用

周祥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二等奖

2023年06月

5

“二元”主体、“三维”评价的低年级导学课程体系探索与实践

胡立坤、李海侠

广西高等教育成果奖二等奖

2023年08月


附件:

图4 第二十三届中国专利金奖

图5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图6 广西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图7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二等奖

图8 广西高等教育成果奖二等奖

(四)举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

建设期内,为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推动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领域的科研创新协作及人才培养,实验室在建设期内积极主办、联合主办或承办国际与国内重要会议。国际会议聚焦领域前沿方向,助力跨学科技术对接与国际学术影响力提升;国内会议则侧重实践经验交流与工科人才储备。各类会议的举办有效促进了科研成果转化与行业资源整合,具体会议信息如表8所示。

表8 主办、承办各类学术会议及学术活动详情

序号

会议名称

举办时间

举办地点

会议

类型

实验室作用

1

2025年机电液一体化与先进机器人控制技术国际会议

2025年3月28-30日

广西桂林

国际

联合主办

2

2024年第八届机械与控制工程学术国际研讨会

2024年11月1-3日

广西桂林

国际

主办

3

广西壮族自治区智能橡胶装备工程研究中心、广西高校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重点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会议

2024年11月1-3日

广西桂林

国内

主办

4

2024年中国(桂林)国际机械工程装备博览会

2024年11月01-03日

广西桂林

国际

联合主办

5

2023年第七届机械与控制工程学院国际学术研讨会

2023年10月30-31日

广西桂林

国际

主办

6

2023年第三届广西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学术交流会

2023年5月23日

广西桂林

国内

承办


附件:

图9 2025年机电液一体化与先进机器人控制技术国际会议

图10 2024年第八届机械与控制工程学术国际研讨会

图11 2024年中国(桂林)国际机械工程装备博览会

图12 2023年第七届机械与控制工程学院国际学术研讨会


图13 第三届广西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学术交流会



版权所有:桂林理工大学机械与控制工程学院

地址:桂林市雁山区雁山街319号  电话:0773-3871728  邮编:541006  书记院长信箱:glutjkxy@glut.edu.cn